西侧三层入口 ©李开建、陈逸飞
感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 对gooood的分享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唐家湾地区,经过约10余年时间的建设和发展,珠海校区日趋成熟,却缺少一个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综合性文体活动的场所,亟需建设一个集大型集会、球类运动比赛、演出、多功能会议和学生活动中心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体育馆,成为延伸和发展校园文化的载体。珠海校区体育馆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建筑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其中架空层占了相对较大的一个比例,主体共三层,建筑高度23.8米,首层主要的功能为室内比赛场、多功能厅、若干体育教室、艺术活动教室及相应的配套用房等,建筑二层为体育馆观众席、文艺教室以及辅助功能用房,建筑的三层都为体育教室。▼西侧航拍图 ©李开建、陈逸飞
▼东南侧立面 ©李开建、陈逸飞
我们所理解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是一个社区型的体育馆,使体育馆更好地融入大学这一特殊的社区是设计考虑的主要问题。校园体育建筑应该与专业型比赛场馆有所区别,弱化其专业性的表达而转向体育馆在社区中所起到的文体活动组织功能的发展是我们对这个问题所做的一个回答。▼北立面 ©李开建、陈逸飞
▼东立面 ©李开建、陈逸飞
形式上,我们希望坐落于校园中的建筑能以更为平等开放的姿态面对广大师生。体育馆的主体是比赛场地,受平面尺寸和高度要求的限制,体育馆的建筑体量通常比较庞大,这类型建筑的设计很容易就会把着力点放在了如何修饰建筑体量本身,而忽略了空间设计的可能性。得益于珠海校区体育馆的综合性功能设置,我们将一些体育教室等日常性使用的小空间围绕主比赛场布置,形成相对丰富、尺度与人体接近的建筑立面,从而跳出了原有体育建筑形式的束缚而形成以表达空间活动本身的建筑立面。▼西侧主入口 ©李开建、陈逸飞
▼西面入口空间楼梯 ©李开建、陈逸飞
为了有效控制建筑的高度,建筑首层利用了原有地形中近3米深的水塘做了下沉式处理,建筑的首层低于路面5米,建筑高于地面的只有两层,消解了体育馆建筑过于突出的体量,对校园环境更为友好。建筑高度分为两个梯度界面,第一天际线高于校园道路14米,第二天际线18米。建筑通过从地面至三层屋面的绿化坡屋面延续了原有的校园景观轴线,也将绿化作为建筑立面的一部分进行设计。▼西侧三层入口 ©李开建、陈逸飞
▼南侧绿化屋面 ©李开建、陈逸飞
▼东侧草坡 ©李开建、陈逸飞
建筑的平面做了去中心化的尝试,消解了建筑的边界,主要的使用空间直接与外环境相连接,弱化了前厅空间在建筑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师生在进入建筑这个过程中的路径不是唯一的,也因此产生了更多功能与流线上自组织的可能性。利用适合南方气候的架空层围绕主体比赛场馆的设计,尽可能地压缩室内空间面积,将一些交通和辅助性的空间释放到灰空间部分,而灰空间部分是师生可以自由进入的,使得建筑空间的使用适当地处于“失控”状态,实现了更为开放多元的校园活动场所,让师生们成为定义空间使用状态的主体,而不完全是建筑师本身。▼南侧架空层室外表演空间 ©李开建、陈逸飞
▼三层灰空间 ©李开建、陈逸飞
▼室内细部 ©李开建、陈逸飞
多功能厅以及体育比赛场地是整个平面组织的核心,其他的功能用房围绕在个大空间布置。我们将多功能厅与主比赛场的并置,在两个空间之间设置了一道8米高16米宽的活动门,日常的时候体育比赛场更多地是作为羽毛球以及排球训练场地使用,多功能厅也是一个独立使用的空间,而到了开学季或者一些校区大型文艺活动的时候,把门扇完全打开,多功能厅与体育馆合二为一,多功能厅成为表演的舞台,整个体育馆就转换成为综合的表演馆。在南面结合多功能厅形成了建筑的文化活动区,架空层成为了室内活动空间的一个外延,而在西面和北面环绕布置了8间体育课室,立面上尽量通透,形成一个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感知内部活动的建筑立面。▼南侧架空层入口空间 ©李开建、陈逸飞
▼南侧架空层多功能厅外墙 ©李开建、陈逸飞
▼外墙和天窗细节 ©李开建、陈逸飞
▼室内光影 ©李开建、陈逸飞
社区性质体育馆的定位使得珠海校区体育馆在多功能融合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增加多种活动教室,可转变为舞台的多功能厅,文化活动室等内容,建筑从单一功能的体育馆变为更具有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这是体育建筑如何更好地融入校园社区中的一种尝试。▼室外大楼梯 ©李开建、陈逸飞
▼三层课室外走廊 ©李开建、陈逸飞
▼主比赛场 ©李开建、陈逸飞
▼主比赛场以及打开状态的舞台 ©李开建、陈逸飞
▼三层灰空间夜景 ©李开建、陈逸飞
项目图纸▼一层平面图 ©BIADSC
▼二层平面图 ©BIADSC
▼屋顶平面图 ©BIADSC
▼立面图 ©BIADSC
▼剖面图 ©BIADSC
设计单位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建筑师 / 黄皓山 黄捷地点 / 广东珠海设计 / 2014-2015年 / 竣工 / 2017年业主 / 中山大学设计团队 / 张桂玲、潘玉婷、刘佳、彭雪峰、李丽欣、黄泰赟、边建烽、杜元增、符景明、庄信、何铭基、李卫勇、陈映瑞、叶军、胡雪利、张慎、郑柱华、冯石琛、田小婷、国群山基地面积 / 4.68 h㎡建筑面积 / 2.53 万㎡结构形式 / 框架- 剪力墙结构、比赛主场馆屋盖为张弦梁结构摄影 / 李开建、陈逸飞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图/受访者提供
青山环抱,碧水蜿蜒,红墙绿瓦……众多学生心中的“梦中情校”已然变为现实。近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的深圳校区一期建设将于6月完工。中山大学是深圳的第二所985高校,已经拥有在校生1万多名。校园建设从破土动工到完成建设,历时5年。
空中俯瞰,校园建筑布局犹如“凤引九雏”,寓意社会繁荣、吉祥如意。在校学生表示:“如同置身‘魔法学校’,看到这么漂亮的校园,心情真的是会变得很好!”日前,羊城晚报独家专访了学校相关负责人和设计团队,了解他们如何“施展魔法”。
构建山水相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中大基建处处长罗愈业介绍,2016年8月始,中大深圳校区作为深圳市重点项目,组织了集群研究工作坊及三个标段的国际竞赛,吸引了全球顶尖的近100家单位参加,是近年来影响最大、应征单位最多的校园规划设计之一。经过多轮激烈角逐,最终由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总体规划与总体设计控制,以及图书馆、医学园、西教学楼等设计;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负责逸仙楼、理学园、工学园、东教学楼、中山堂、体育馆等项目的设计;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东西生活区设计。
罗愈业表示,中大深圳校区规划设计坚持“形神兼备、和而不同”设计理念,体现“中国风格”,继承发扬“中大文化”,运用“现代技术”,融入“地域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和可生长校园的建设理念,体现大学的本义与社会责任,打造一流的校园空间及建筑内部交流空间,彰显办学特色。
在总体格局上,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提出了生态校园的设计策略,依据深圳校区一山矗立、七丘拱卫、新陂头河东西向横贯其中的地形地貌来布局。深圳校区注重生态保护,将校园用地的中央山体及七座小山体完整保留,成为校园的生态绿核,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化设计,尽量提高建设用地使用率,使得整个校园成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可生长的一流生态校园。
在建筑布局上,设计注重疏密有度。在靠近城市的外围,校园建筑端庄大气,形成浓郁的文化气息。在临山一侧,建筑依山就势,灵活布局,与山体景观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建筑与生态共融的格局。
生态修复是深圳校区一大重点。在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属图书馆,作为学术殿堂屹立于山林之中。据中大深圳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负责人、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丘建发介绍,图书馆选址原为山腰采石矿而形成的深坑,山林已被破坏,设计师巧妙地利用这一特殊的地形地貌,顺应地形从山顶到山底依次布置图书馆、公共教学楼、报告厅、服务中心,形成顺山而生的山地建筑群,拾级而上的台阶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出多层次的空间场所。原有已破坏的山体已被修复,山林郁郁葱葱,山体与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所风貌独特、融于自然的生态校园。
同时,海绵校园也是设计的关注点。丘建发告诉记者,中大深圳校区山体较多,有较大的山坡汇水。设计方案通过池塘、下沉绿地,对雨季山体的地表水进行有效吸纳、缓释、蓄渗,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提高道路的排水能力,提升校园排水的安全水平。
设计团队规划以湿地公园为海绵校园的主要骨架,通过梳理校园的分水、汇水路径,结合地形建立海绵校园结构,形成排-蓄-防结合的雨洪应对系统,山下植草沟、雨水花园有效地构筑起雨洪海绵走廊。对原有河道进行优化,改善了水系生态和一河两岸自然景观。沿河布置了体育馆、大礼堂等项目和园林景观,形成一条风景优美而富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滨河景观带,构建山水交融、富有生机的绿色校园。
在绿色建筑方面,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统一,优先发挥被动技术,辅以高效主动技术,权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综合利用绿色生态的设计策略,海绵城市与LID(低影响开发)技术、建筑节材与节水技术、室内环境控制技术、智慧校园与建筑能源管理等实施技术,实现“绿色、海绵、智慧”校园的绿色建筑目标。
传承百年中大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
“中大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广州校区建筑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中大在每个校区的建设都非常注重文脉的传承、百年学府形象的展示,深圳校区也不例外。”罗愈业表示。
“我们的规划传承了中大的传统空间特质,多处独一无二、别具风格的亮点空间,创造出具有集体记忆与情感的场所。”丘建发介绍称,从校园南面主入口,呈现了一条“礼仪轴线”,由南到北,入口广场、逸仙楼、图书馆、中山堂等具有中大特色的建筑和校园景点,形成具有礼仪、象征意义的传统空间序列,与老校区遥相呼应,同时建立了校园的空间秩序,打造出深圳校区特有的景观序列。
深圳校区的建筑也传承了中大传统特色。据介绍,尽管采用了高密度高层为主的形态,但群体组织依然保留了院落组合的中大传统特色,造型宏伟大气,沿用中大老校传统建筑“三段式”构图,裙楼部分采用了骑楼柱廊等岭南建筑元素,立面精致的红砖组合,有韵律的开窗肌理,局部拱券的点缀,外观选用富有中大特点的红砖材料,基座采用稳重厚实的石材,屋顶采用中大经典的绿色琉璃瓦……这些都传承了老校区书院建筑的文化精髓,让人深深感受到百年学府文化气息。
同时,各建筑组群又和而不同,各具特色。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医学园错落有致,由拱券柱廊围合“杏林方院”;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设计的逸仙楼、理学和工学园在校园主入口展现端庄典雅的礼仪形象;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的学生宿舍以模块化和连廊相结合的格局,使生活组团规整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宜学宜居的大学校园
深圳校区不仅“颜值高”,而且很“实用”。罗愈业指出,该校区按照中大战略发展目标,突出新医科和新工科,建设文理医工农相对齐全的学科布局,以及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构建完备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的需求,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利的办学条件。
丘建发介绍,在功能分区的规划上,采取了创新复合的布局,区别于传统院校,深圳校区的公共教学、学院科研适当混合,在师生使用频繁的路径上,随处可见各类公共交流和共享空间,“为不同学科的师生提供更多空间上的沟通机会,激发交流、合作与创新,促进学科的融合发展”。
在学科建设上,深圳校区的设计引入“大学科平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院系分散格局。大体量的学科组群建筑,使师生可以在一组建筑内高效完成学习、科研、实验,通过公共教学和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共享设施,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
记者留意到,校园处处可见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为中心——建筑组团东西科学布局,设有教学、生活、体育设施,尽可能为师生在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校园规划建设了风雨连廊系统,以骑楼空间、遮阳廊道、依山架空步道等设施为师生提供了连贯的步行空间,实现全天候无障碍的步行环境,适合深圳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从教学楼到山顶图书馆的自动扶梯、服务设施,不仅化解了山地高差问题,还为师生的步行提供了便捷条件。
在交通上,校园注重人车分流、步行优先。对外联络较多、车流量较大的功能布置在外围,大部分车流进入校园后驶入地下停车场,减少车流对核心区的影响。教学科研等核心功能区域通过管制、减速带、限制路面宽度等措施,减少中心区的机动车流,保持校园内部宜人的步行环境。
罗愈业表示:“这里有丰富的交流场所、宜学宜居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与环境融合的公共空间,到处呈现出大学本有的高品质氛围。”在校师生在半山广场的水边聊天,在滨河运动公园散步慢跑,在书山径的树荫下阅读,在组团庭院中学习交流,在湿地公园亲近自然……这样的“诗情画意”已逐步成为深圳校区的生动实景。
编辑:郑健龙
来源:金羊网
相关问答
[回答]都是在学校学的,有点贵您好。望采纳<
数学,设计,三维技术等。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
中山中山大学数学学院的动漫培训班怎么样?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大学里想将专业学精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外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如果喜欢这个行业的话可以在...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还是很不错的,这个学校也是比较有名气的学校,比较好就业。我大哥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现在每月工...
另外技能方面,软件部分,AUTOCAD,PHOTOSHOP、3DMAX、SKETCHUP都要掌握,这是基本的就业技能。另外关于室内设计的施工工艺和材料,也是一定要掌握的,否...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中山大学的传播与设计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艺术设计学-本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新闻学-本科、公...
[最佳回答]考的学校多的去了广东就有很多,广州美院的难度不用说。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是985大学,也有难度。华南师大是211大学,也还好了,设计类不难考。汕...
广州的震旦纪艺术设计教育还不错,我有好几个同学也是跨专业在这边学设计的。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实战项目比较多,行业沉浸式教学挺有名的,师资不光有中山大学设计...
到室内设计学校学习没有基础不要紧,只要你肯学,有持之以恒和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有没有基础倒是小事。室内设计学校一开始都是从手绘课程学起的,手绘课程学完了...
这个是根据各个室内设计学校而定的。学室内设计多少钱都好,最重要的是要真正能学到室内设计多少东西。在选择室内设计学校的时,一定要知道目前公司对室内设计...